欢迎访问国家一级美术师网! 返回首页 收藏本站
姓    名:陈敦澍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46年11月
籍    贯:河南光山
入网证号:GJ2014-2954822590

陈敦澍,字时雨,男,1946年11月出生,河南光山人。中文本科,中教高级教师。现为民间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初中时期开始学习柳公权楷书。后来发现颜真卿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在结体和用笔上有明显的异同关系。抓住颜筋柳骨的特点临摹不掇。在了解颜柳楷书笔画和结体之后,经过数十年的书法练习实践活动,也在关注书法的形意问题。汉字书法的神韵由形意而产生,这是一个高难度的研究课题。它取决于每一个笔画。表情达意的功夫多在于此!在此基础上,我试图取两位先师之长,把颜筋柳骨结合起来,“融颜于柳”,这是一个艰难的设想。但我还是这样做了。只是起步。不管走多远,我是按照训练计划一丝不苟地在进行着书法艺术的探索。我的结果,时间的评判是最公道的。

我现在还说不出我的楷书有什么特点,我只能在意韵上下功夫,无论是单个字还是整体作品能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就感到很欣慰了。
近年来,应邀参加了一些书法大赛。作品曾获首届中华国粹论坛及《兰亭序》问世1660周年中华诗书画大赛书法一等奖,金龙吟春·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金龙艺术奖书法一等奖,天宫一号·中华国粹题贺艺术创作活动书法国粹创作一等奖等二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中国兰亭诗书画大典》、《金龙吟春》、《鲁迅颂典》、《中国楷书选集》等多部辞书。

 中国书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历史长河的冲击,在阵痛中,子子孙孙经过了几千年的创造、传承、再创造,使得中国书法像珍珠绚丽夺目,绽放着异彩;像幽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它以自己所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在巩固和修饰着自己的殿堂。

中国最早的书法家是草根民众。他们以实物记事,画符号表达情感。于是出现了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由官方文士收集整理,于是出现了篆书。有了篆书才有了甲骨文和金文。不过当事人们是无意识的进行文字传流。直到战国时期,人们才把书写作为一门书法艺术,能动地进行文字书写的艺术加工,也就渐渐产生了第一批有史可考的书法家。
最早的书法家,算是秦代的李斯、赵高、胡母敬。他们善写小篆。程邈对隶书有研究。那时的书刻等大多是宫廷应用、卜辞和军事记要。但是从此,比篆书更简便的隶书体在书法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
到了汉代,由于书写的需要,繁琐的篆书被淘汰,隶书成为书法的主流。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由于官方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隶书作品出现了。但那时的隶书与今天相比,其造作的修饰性的成分还很浓厚。人们日常应用研究很不便捷。所以到了汉魏,隶书在发展中经历演变之后,最终形成了与我们今天所使用近似的楷书。这功劳首推王次仲。与此同时,为书写的快捷,草书也出现了。东汉辞赋家赵壹在《非草书》中说:“盖秦之末邢峻网密,官书繁见,战功并作,军书交弛,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说明为追求书写的“急速”而不得不创造一中看似草率的隶草了。这种隶草原来还保留有波磔的痕迹,且字字独立互不相连。这还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出现了狂草大师张芝。加之后来唐初张旭的承进,草书也就带着时代精神,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流传于世。汉代之于书法,应是伐时代的分水岭。因为这个时代完成了楷、行、草三大书体的形成、演变与定型。这是功不可没的。
中国书法发展缓慢,到了魏晋南北朝,历史又被推进到一个动荡的时期。但这时的书法家众多,成就很大。这里我着重介绍两个方面,一是二王,一是北魏碑刻。
东晋朝短,仅仅两年,在书法上应是承前启后,彪炳书坛的断代史。这一时期书法家如云,明星大多产生于四庾、六谢、八王等家族性的政治集团。这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两颗书法明星最为耀眼。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行书天下第一”,晋代给我们留下了书坛瑰宝,留下了中国新一代传统规范的行书教科书,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
书法到了王羲之时代,笔法、结体、章法都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不但加强了美感,而且脱弃了凡俗之气。下笔婉转而有刚韧,无意中突出变化,结构看似相近而又不同,这就是王书风范。二王的成就重在行草书作,其韵味极强。梁(山献)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尚韵在二王书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书体上摆脱了隶书章草的做作,用笔上追求自然顺便,融理法于平淡之中,这就是二王书法创新的独到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奇迹的产生,除了有他身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的条件等因素之外,主要还在于自身的热情和为此而脚踏实地的践行以及生生不息的奋斗。王羲之自幼学习书法,寻师求字不掇。早年从魏夫人学书,后渡江北上,寻见李斯、曹喜书作,又于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书法。洛下见习蔡邕手迹,遂渐自成一家。王羲之学习书法非常刻苦,曾巩《墨池记》说:“羲之尝慕张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又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的一生,付着了书法的灵气,保持着书法的热情,用痛苦的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中华民族书法殿堂的夜明珠!
汉代续秦代崇尚刻碑。那时很细有的皮革绢帛只有贵族才有,竹简书写规模有限度。一部分书法家变把隶书加以变化刻在碑碣上。到了魏晋之际,国家严令禁止立碑,书法真正与碑刻绝缘。众多的魏书家几乎失业。这从侧面加强了二王等书法的发展,又加上汉末动乱,官府和民间典籍大量丢失。佛教正在盛行,大规模的手抄运动开始了。于是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径生。其中有不少能写出好字的,可惜今天能见其字,却不知其人了。魏碑书法当年用血汗调墨,也曾散发出幽兰之香,可是在产生之后,也曾经经历了阵痛,这是后人应该感受到的。
可喜的是,北朝分后承汉制,大型立碑之风,书法大多取汉隶加以法变。只是冷落了“王书”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魏碑风格。当时应推崔、卢两族为魏碑书家的代表。知名作品《龙门二十品》《叼遵墓志》《张猛龙碑》等。
中国书法到了“唐朝盛世”,如鱼得水,得天独厚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书法家。以至其后各代帝工都酷爱书法,并把书法列入教育取仕的官制,就连日本人也受到了影响而喜欢书法,因此,书风盛行,并产生了很多大师级的书法家和断代的传统正楷法帖。这是一场中国书法大变革。
这一时期,出现了正统的楷书体例——颜、柳、欧(赵在后)。初唐书法家欧阳洵、褚逐良是由隋入唐,他们在书法成就上同样重要。这些书法家,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基础上,在个性化的创造的表象之下,终于显示出对真正楷书的理解并对其理法探求的努力。这一时期,中国楷书才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及其作品众多,不必多述了,单还想讲个故事。有一次唐穆宗召见柳公权,问:“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并问:“笔何尽善?”柳公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见柳公能写好字,改革创新,全出于“心正”。书法家们是为了那个时代的国家政治而写字,为了天下众生而写字,书法能不发展吗?在这班“心正”的书法家们带动下,朝野上下,书法家如云,上有帝王将相,中有李白、杜甫、韩愈等诗人,下游僧庙、塾堂百姓,共同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
是不是人类由于有了辉煌就会有冷落,像有了《红楼梦》那样往后只能有“青楼梦”?中国书法的历史到了宋元,就显得冷落一些了。宋代书法“尚意”,成就重在行草。对楷书普遍重临摹唐代法帖,行草崇尚二王和二张。这连大书法家米芾也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帖练习得惟妙惟肖。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兰亭序》,就是米芾的临摹本。宋代虽说宋高宗、蔡京等能带动一大批书法爱好者,但最终还是苏、黄、米最为突出。除了不能也不敢突破正统以外,元代的动乱也阻碍了书法的进步。
。明清的书法虽然没有唐宋那样的兴发,却经历了不少的阵痛而后听到了笑声。
明代的书法是多元化的。除立碑、公文、书信外,推广到艺术创作,绘画题拔上,这风气到明初更为盛行。明初的“台阁体”表现在宫廷士大夫的家室庭院,至于皇庙殿堂。于是“肃敬庄严”之气大发。书者小心谨慎,惟恐书法不恭而极尽全力贴近正统,要求“归贴,”而务求字体端正大小一律。这是当时台阁体阻碍书法发展创新的致命弱点。此时虽然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书法家的出现,在创新的路上,他们的行进也是艰苦的。可正在乌云密布知识,天开一处,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几颗新星。浙江山阴的徐谓已经历着闭塞心灵的阵痛,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在书法殿堂上,他产生了反叛精神。决心消解自二王以后的传统精密的书法法度,以追求自己的书法理念。他决定取用先秦以前朴拙童真而不“聪明”的用笔,敢于冲破二王以来所谓传统的规矩妍美的结构,把“乱头粗服”和结构上的童真笨拙用于书法作品。形成了极具天然随意的个性特点。徐谓和张瑞图以及由明遗清的王铎却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改革人物。王铎在近代书法家中,不可小视。他生活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明天启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入清再任此官。卒谥文安。王篆、隶、楷、行草具工,以行草为最。其书法作品除具有徐谓、张瑞图一些特点外,古拙之气较浓,随意性较强。与黄道周相比,黄多用侧锋,而王守中锋。结构的自由灵动性也很突出。有些作品加强了墨色的浓淡与轻重的搭配。这使得他的书法更耐人寻味,让人觉得面貌一新。(可参见王铎作品《临豹奴帖》《草书杜诗卷》等。)
中国书法的发展到了当代,为了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书协,组建一套完整的书法组织机构。近百年来对书法艺术的挖掘和新秀的培养,我们的领导和书法家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见到了成效。令人难忘的是我们的开国创始人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毛主席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也体现了他在书法领域精深的造诣。他吸取了汗草的精华。和二张相比,收殓了无际的狂放而更显灵透自由,他多用右上提的横扫,留空大小不一的飞笔字和笨拙的秦原笔势,是布局通透有序,字体飘逸劲俊,宛若行云流水,大拙中见睿智,不愧是一代创新式的书法名家。我不敢对我一向崇拜多年的众多书法家们妄加评论。广大的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已经真正在为振兴中国书法继承发展和创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应分清这方面的成绩。不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高科技的发展,电脑新技术的全面开发应用,这不得不使书法的活动范围在逐渐缩小。国民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的一切都又要重新组合调整。艺术商品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努力为弘扬发展中国书法艺术而奋进,还是为利用中国书法艺术而创收益,这是当前摆在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二者都要兼顾。书法艺术要传承发展,我们也要首先吃饱肚子才能工作。很多文化艺术团体机构,不同程度地面对生存的艰难。在开展工作的同时,生活上也出现了问题,于是从上到下,各种竞赛、选秀和培养新人的活动开展起来。笔者近几年也应邀参加了全国性书法大赛,也得到了几本收藏的集子,慢慢感觉到,这些主办单位和个人辛苦地做着征稿、评选和收藏等大量工作。我非常理解他们的辛苦。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的一名投稿人员,我即使收到获得一等奖、金奖的证书,也难免有点失落感。我不知评委老师对我写的字有何评价,众多的落选者的书法作品各有所长,却得不到一句话的简评。迫切希望导师的指教,他们需要书法上的长进!作品如泥入海,难免打消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建议我们书法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在文化艺术商品化的今天,如果能做到既能为生活而创收,又能推进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我是一名草根书法爱好者,谈的也只是平时学习书法的一些感受。内中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师们批评。相信在书法先师们的带领下,通过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努力,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如灿烂的朝阳,前景一定是辉煌的!